媒体聚焦虹口非凡十年虹口以北外滩为引擎,
2023/7/12 来源:不详今年上半年,虹口区经济运行表现亮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2.67%,增速位居中心城区第1位;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两大主导产业逆势增长,区级税收实现66.53亿元,同比增长.1%,占全区税收比重达到64.4%,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厚积而薄发。近十年来,虹口区外强实力、内塑形象,尤其是年北外滩开发建设启动以来,虹口区显示度和影响力大增。作为“黄金三角”中的重要一角,北外滩不仅要成为上海“中心辐射”主阵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展示窗口,也将成为连接虹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解放日报》专版报道虹口
北外滩腾笼换鸟
塑造高品质公共空间
展开规划蓝图,可以看出,北外滩的十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浦西第一高楼”上海白玉兰广场来说,北外滩见证了它从无到有的过程。年5月12日,上海白玉兰广场办公塔楼完成核心筒65层浇筑,结构高度突破米;年伊始,上海白玉兰广场竣工,问鼎浦西第一高度。如今,屹立在黄浦江畔的上海白玉兰广场已经成为“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今年上半年税收就超过12亿元。
北外滩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时代更迭、腾笼换鸟。年6月,由10个街坊打包组成、涉及余户的昆明路以南旧改征收项目高比例生效,自此,北外滩区域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征收工作全部完成。一边是以摩天大楼为标志的商业繁华之地,一边是手拎痰盂、马桶的老城厢生活变成历史。近年来,虹口持续提升“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间品质和功能,抓住打造“世界级会客厅”的机遇,加快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提供更多公共休闲空间,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7月,国客中心码头米岸线在经过功能及空间的全面升级后对公众开放,让市民游客更好地享受美好、诗意和品质生活;同年,虹口区新增6座口袋公园,让市民过上推窗见绿、出门见公园的幸福生活;年9月,“上海上港邮轮城景区”正式更名为“上海北外滩国客中心景区”,为进一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世界级优质城市滨水旅游景区蓄势助力。
今年8月30日,北外滩核心区空中连廊首段实现结构合拢。作为北外滩核心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慢行系统,二层连廊全长4.5公里,将24小时对公众开放,未来将实现互连通勤与休闲游览的双重功能,形成建筑丛林与城市森林间的艺术飘带,成为功能与艺术并重的北外滩空间标志。
按照规划,北外滩将形成“一心两片、新旧融合”的总体格局。“一心”是中央核心商务区;“两片”是两侧虹口港片区、提篮桥片区,保持低层高密度的空间尺度,按照严格的风貌保护要求,通过修缮、复建或重建历史建筑等保护方式,恢复历史肌理。未来的北外滩,将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而历史建筑与城市天际线新旧交织的独特风貌,及其保留的深厚人文底蕴,将让世界看到这座城市延续的文化与记忆。
赓续“文化三地”基因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近年来,虹口不断擦亮“文化三地”名片,推进文化强区建设行动计划,全面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年9月,位于虹口区的中共四大纪念馆迎来了开馆十周年。去年建党百年之际,中共四大纪念馆完成展陈提升,并打造全市首个国旗教育展示厅。十年来,中共四大纪念馆深耕历史文脉,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血脉。
除了中共四大纪念馆,位于虹口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等场馆也已完成新改扩建设和展陈提升,并对活动的样式进行了创新,例如,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周边创新鲁迅小道相关展览展示场所,并推出了沪上首个沉浸互动式红色文化情景剧《青春为祭》;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展陈面积扩大4倍后重新对外开放……
一些老建筑、老街区也在不断焕新,将“文化三地”凝练在具体载体上、投射到实际生活中,把历史建筑、历史文脉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老百姓感受到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年,虹口区在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上加大创新力度,在推动革命遗址旧址的保护开发利用中提升服务能级,全力打造沉浸式“社区会客厅”。修缮后的木刻讲习所旧址陈列馆不仅是个红色纪念馆,在木刻讲习所旧址二楼,还开启了居委“沉浸式办公”的新模式。现在的木刻讲习所成了一个集合“五个空间”的所在,即开放共享、议事协商、邻里交往、终身学习、便民服务的空间,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此外,虹口正在实施16万平方米优秀历史建筑、9.4万平方米里弄房屋修缮工程,推进“·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全新亮相,加快胜利电影院等影剧院升级改造,“点线面”结合推动风貌保护活化。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成功举办鲁迅文化周、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等活动,坚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做实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进城区软实力与硬实力互动并进、相得益彰。
海派文化的内涵也在进一步深耕。近年来,虹口精心塑造“海上方舟”等标志性文化区域,传承发展精武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焕新四川北路、山阴路历史风貌区、音乐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
在虹口区四川北路与海宁路交界处,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完成修缮,其中,既有历经百年沧桑的精致豪宅“颍川寄庐”,也有见证历史变迁的石库门弄堂社区“公益坊”,融汇中西的“扆虹园”等优秀历史建筑。经过迭新后,它们以“今潮8弄”滨港商业中心之姿重回大众视野,在“一江一河”间打造成集文化、艺术、商业为一体,辐射整条四川北路、整个虹口的海派文化潮流新地标。
以金融、航运为龙头
推动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翻看虹口区的产业数据,金融业的成长颇具传奇性。十年间,金融产业跃升为支柱产业,这是一段敢于“无中生有”的历史。“十一五”末,金融服务业产税占虹口全区财政收入的比重不超过3%。近年来,虹口创造性地提出了专注打造“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服务业,深化北外滩金融港建设,与外滩和陆家嘴错位发展,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黄金三角”地带。
虹口区内金融企业数量从“十一五”末的78家,发展至年上半年,新入驻金融企业65家,金融企业总数达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7.5万亿元。金融产业税收从“十一五”末的4.41亿元发展至年上半年的77.96亿元。年以来金融服务业年均税收增幅近20%。截至目前,虹口区集聚了17家公募基金公司,占到全国公募基金总数的八分之一,包括全国首家全自然人持股公募基金公司——汇安基金、首家保险系公募基金公司——国寿安保基金,资管机构已成为区金融产业的“压舱石”。
年第九届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上,“上海金融科技园区”正式揭牌。近年来,虹口区积极抢抓金融科技发展机遇,吸引了包括京东科技二总部、浦发银行金融科技总部、吉利集团金融科技总部在内的国内外知名重点金融科技企业落户。
借力于北外滩开发的契机,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6+1”格局,虹口将致力于建成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和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核心承载地。同样,历经多年深耕发展,北外滩经历了由“老码头”到“航运一条街”再到“航运总部基地”的快速跃迁,近十年航运产业区域经济贡献总量翻了8倍,总量占比从年12.3%上升至年的19.5%。
目前,虹口区航运企业数量超过家,每年都有超过家的航运企业在这里设立。近年来,航运总部型企业进一步集聚,全球排名前50的班轮运输企业,有39家在大陆地区设立跨国地区总部、分公司或代表处,其中12家在虹口。另外,以上港集团为代表的港口服务企业,以泛亚航运为代表的内贸水上运输企业也都在北外滩落户发展。
虹口区既注重航运企业的集聚,也重视航运服务功能的提升,目前集聚了近40家航运功能性机构,尤其是近10年来,承接了一批以中国船东协会、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中国船舶油污理赔事务中心等“中字头”协会为代表的功能性机构。年,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中心成立,汇集航运机构、业界专家、航运信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智库”。可以说,北外滩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地区航运服务企业最集聚、航运总部特征最明显、航运要素最齐备、航运产业链最完善的区域,航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愈发牢固。
北外滩实现了中国航运的多个“第一”,包括:国内首批航运经纪人试点,国内首家外商独资邮轮船务公司等等。北外滩被誉为中国现代航运服务创新发展的试验田,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年,国内首家国际保赔管理公司落户北外滩。对标伦敦、新加坡等知名国际航运中心,近年来北外滩又成功吸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航运服务企业,比如全球首家提供在线船舶估值的航运大数据公司——VesselsValue,国际知名航运保赔协会——北英保赔协会的全资子公司,夏礼文、英士等具有百年历史的海事律师事务所,等等。
自年起,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已连续9年在北外滩正式发布,该指数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