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入海北外滩图话犹太人曾在上海虹口的

2023/7/11 来源:不详

编者按:年至年,近二万名犹太难民从欧洲避难来到上海,主要居住在虹口北外滩提篮桥地区。近10年来,北外滩飞速发展,周围高楼拔地而起。北外滩来福士、白玉兰广场等众多新地标建筑落地,使当年作为在沪犹太人活动中心之一的摩西会馆旧址,愈加增添一份岁月的沧桑感。年9月,我们重新走进以摩西会馆旧址为核心建立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试图通过展馆中的史料,寻找拼凑出当时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的画面,我们看见犹太难民和中国人民相互交往、患难相助、共克时艰的温馨时刻,也看到因他们的到来,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03:44

图话:犹太人在上海虹口的生活(03:43)二战期间,年至年间,近两万名的犹太人乘坐轮船从欧洲出发,辗转多次来到上海,居住在虹口提篮桥地区。他们在这躲避战争、成长、生活、繁衍后代,与中国人交朋友、做生意。他们独特的生活与经营方式加速了上海的现代化发展,使城市生活更为丰富多彩。

犹太难民抵达上海

华德路难民中心犹太难民们挤在小房间中,用床单当隔断,学习用煤炉烧饭,学习使用马桶,建立起犹太社区,逐渐融入弄堂生活,融入上海。他们做起了木工、铁匠、裁缝、理发师、糕点师,经营起小买卖,开酒廊,办俱乐部,每周聚会一次。大家一起办公,做生意,涉及房地产、纺织、食品、交通、金融等行业,对当时的上海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

拥挤的难民宿舍

犹太妇女使用煤炉烧饭

开酒廊,办俱乐部

组织交响乐队,每周在兰心大戏院(今上海艺术剧场)演出海门路、舟山路、霍山路、长阳路……北外滩遍布着他们的足迹,这里有着“小维亚纳”的美称。街边商铺林立,许多面包店、咖啡馆、餐厅、糖果店门口人来人往,让当时的上海沾染上了一丝甜蜜芬香。

被称为“小维亚纳”的繁华马路,有不少面包、咖啡、西服店,现为海门路

德裔犹太妇女在上海艾利特食品商店出售熟食这段经历对于犹太人来说,是难以磨灭的回忆。关于上海的记忆也一直深深地刻在犹太难民们的心里:烧卖、小笼包,饭桌上必备的酱油,还有小时下课后邻居贴心备着的那一碗赤豆汤……

年霍瑞斯·嘉道理创办嘉道理学院,供难民子弟学习

与家人合影,拍摄于麦克利克路69号(现临潼路)花园正是当年上海的这片土地,给予了他们尊重与包容,温暖了无数犹太人。不同的民族在战乱年代中互帮互助,成为了彼此的朋友。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虹口区长阳路与舟山路交汇处,以摩西会堂旧址为核心建立,于年11月扩建,增加西侧、南侧原居民楼,保留了其原有建筑风貌,再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如今虽在疫情防控中,犹太纪念馆仍有不少参观者,了解着这段故事。与其相邻的白马咖啡馆与原居民楼也在北外滩“一心两片”的规划中得以保留,一同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被剥离而出,储存着过往的痕迹。(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