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加探讨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澎湃

2025/3/26 来源:不详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编者按:在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其实,各行各业都有奋斗者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奋斗的幸福。

还记得《上海美术大展》上名为《无意义》的雕塑作品吗?面目模糊的胖女子,讲不清她的来龙去脉,她存在的状态代表着一种简单、混沌和轻松。创作这件作品的艺术家邱加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雕塑系老师,他多次获得上海美术界最高奖项的白玉兰奖,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以访问学者身份驻留一年,期间与西方当代艺术前沿的邂逅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不断思考让他的作品更为凝练。

邱加和他的作品《基础构件》

近日,邱加首次个人展同时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及周围艺术画廊展出。名为“基础构件”的个展是他酝酿了两年的一次呈现,呈现了不同于以往风格的作品。他表示,以往很多展览中具体的作品与空间的关系较少,力量是分散和不确定的,而此次的作品力量的张力在整个空间中得以充分地体现,他希望作品本身可以更实验一些,能够与空间有更多的呼应,这是一次不同的尝试。

艺术起点于偶然

邱加坦言,学习艺术专业是一个偶然。小学五年级时,爸爸拿着同事孩子画的油画在他面前“炫耀”,年幼的邱加赌气说自己如果学画画也可以画得很好。不曾想,这段父子间的“小故事”促成了邱加的学艺之路。他回忆道,或许是自己性格比较内向害羞,在孩子眼中“枯燥”的画画反而让他觉得很有趣,也学得很投入。

刚加入“绘画群体”时,邱加也受过挫折。因为比同班的其他人学得晚,绘画基础薄弱,当看到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摆在一起时的差距,邱加说,当时整个人很沮丧。虽然情绪低落,然而当时的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就在绘画的学习中坚持了下来。如今,邱加回忆当年还特别感激碰到当初的那些启蒙老师。

刚进入雕塑专业时,邱加也曾经历过浮躁的时光,认为超越老师、大师才是自己的目标。后来随着年龄、阅历等各方面的沉淀,如今他更注重作品创作的过程。他说,创作其实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结果就像瓜熟蒂落一样自然而然,他现在不以“结果为目的”作为创作方式。“不能想象未来我的小孩是个什么样子的,但是他慢慢成长时,你对他也是有感情的,而且他是因为各种内因和外因造成的这样一个结果。所以结果应该是顺其自然、慢慢呈现出来的,它有自身的生命力。”

上海大学美院的这次展览,邱加将展览现场布置成创作过程中的“状态”,如同大幕即将拉开的一场“预演”。“未必结果就是艺术,过程也是艺术的一部分,”他说。

邱加将创作过程中的“未完成”作品搬到了现场

艺术有时候就是“试错”

在雕塑艺术的历史之中,人们往往判定雕塑是精英的艺术,表达的是当权者的意志、宗教的绝对信仰,使用的材料也大多是金属、石材或者珍贵的木材。邱加想通过美学的形式给一些普通的材料以尊重,而对于材料,他始终充满好奇心,曾经同一件作品做了六七个不同材质的版本。他说,把艺术当做实践来看,会觉得乐趣无穷,而艺术有时候就是“错误”,有了“错误”才有很多“可能性”。“不去试、不去做,永远不知道这些材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邱加作品《基础构件》

说起“私人物件”系列作品的材料,源于邱加一次经过市场的经历,他偶然看见堆在角落的破旧桌子。它们已经坏到不足以再当成家具销售,已经丧失了基本功能,这些桌子的存在激发了邱加的灵感。他解释,以前一户人家要做张桌子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叫木工做桌子是希望可以一直流传给后代使用,有传承的意义在里面。桌面象征着一个社会基本单位,即一个家。曾经这些桌子每天都被擦得很干净,不允许小孩在上面玩耍,人们对它心存敬畏和艺术感。而现在,人们想买一张桌子是非常方便的一件事,不喜欢了还可以随意换掉。“我想把尊严还给桌子,把它变成一件艺术品放在展览馆。当你屏住呼吸去看它的时候,感觉得到时间的痕迹。”

邱加作品《基础构件》

邱加的作品中贯穿着种种辩证的关系:传统与当代,实用与无用,私密与公开等。他作品中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中国古代木建筑中的榫卯等构件,这些元素又被他在当代的精神下解构重组,塑造出新的审美系统。他对于功能已经消失的废弃旧家具的使用,出于对日常用品的普遍性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9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