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燕园情愫它在我心里近乎一个神祇的所在
2023/7/24 来源:不详每次我情绪低落的时候,若是发生了一个从外界回到学校的过程,就会神奇地感觉好多了。心中安定之余,生发出一种“我还有这里”的庆幸与欣然。
燕南园罗雪村
“我还有这里”
从校园走进图书馆,这种感受又深了一层。
我最喜欢图书馆那长长的走廊,一侧是很大的窗,另一侧是列满书架的阅览室,阳光斜照,有用各种语言在轻轻读着什么的女孩子。在我最常去的四楼,还有一个喜欢坐在走廊一角专注看一本旧书的保洁大叔,消瘦沉静的侧影,总让我想起那些曾在这里工作的民国先贤。他穿着陈旧暗淡的工作服,像是从那时穿越而来,或者时间从来都没有移动过。
记得一次在机场登机口旁的书店,随手翻起刘震云的新作,被女主人公风风火火的性子吸引。登机广播催了好几遍,我才意识到自己该登机了,赶忙放下书拖着行李箱跑过去。回到学校之后念念不忘,想立刻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便不怎么抱希望地在图书馆的主页上搜了搜——是刚刚付梓的书,简直油墨未干——可竟然就有,骑车过去便能捧读起来,接续千里之外的缘分,还伴着图书馆大大的落地窗与温柔的落日余晖。所以,燕园在我心里近乎一个神祇的所在,可以满足我的每个愿望。
朗润园前的荷塘罗雪村
这几天一打开图书馆的首页,就会看到一幅古画,荒寒色调的临水台榭,左下角题有几行小字:“勺园图,又名《米氏勺园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吴彬应其好友勺园主人米万钟所邀,为其勺园所绘制的图卷。该图与北京大学旧藏米万钟的《勺园修禊图》相映成趣,作为校园历史研究和人文珍藏的一个亮点,照耀着古老而又年轻的北大校园。”让人看后不禁有点恍惚,有庄周梦蝶之感。勺园,现在是园子西南角一带建筑的名字:勺海,勺园食堂,勺园西餐厅,勺园宾馆,勺园一号楼、二号楼……原来这个园子最早即名“勺园”,不知主人米万钟当年命名此园时,有无“一勺水也作了海,我们看荷花”之意。
食堂阿姨的“言简意赅”
年岁渐长,食量愈减,以至于点一人食的麻辣烫或麻辣香锅,都会小心翼翼地问食堂阿姨,有最低消费吗?她们总善意地一笑说:“没有。”言简意赅。为那几片平菇、青笋,就劳烦大厨师傅们颠勺,心里觉得很不好意思。可燕园就是这么暖,连食堂师傅都如此包容,吃着专为我炒出来的小灶,几欲潸然。
东坡肉窗口的那位大姐,抬起头来打量了我一眼,便低头抄起一把大勺在盛肉的盆里翻啊翻,拣出一块最瘦的舀起来,大勺一伸,问:“行吗?”还是言简意赅。她一定想我就是那种买一块肉吃要下好大决心的年轻女孩子,瘦骨伶仃的还一天上七八次秤,可我其实爱吃肥的。这么多年了,我也没有攒起勇气说一句:“大姐,其实我想要肥一点的。”只有像董小姐那样带着从没忘记的微笑,作出很感激的样子说:“可以可以!”然后端着一方皮下脂肪略薄的肉,失望地离开。
“那边风景好”
从东门外成府路的过街天桥正中眺望北大,会看到它对称的歇山顶建筑结构和背景的群山,最高的是图书馆的屋脊,再高处是山脊,同一色系,美得很有层次,能发现整个园子处在庇佑之中。那山的线条与弧度恰到好处,在冷峻与温柔之间,工笔与水墨之间。
背景是一圈山,尤觉安心。每天早上去实验室的途中经过天桥,回过头能不能看清楚西山,是我了解那天有没有雾霾的方式;看不看得到柏树毛刺刺的感觉,看不看得到深绿底色里白色的山径,是我了解雾霾有多严重的方式。晴朗时是工笔画,雾霾天是水墨画。为了看那一圈山,我跑了好几次宿管中心,打听楼里西侧的寝室有没有人要毕业,可不可以搬过去。被问及原因,如实答曰:“那边风景好。”结果总是被取笑,说你是来读书的还是来看风景的。
山对我是很重要的,我因此更眷恋这里。
燕园的夜晚不会特别明亮,小小的暖黄色路灯很温存,但多是大片寂静的幽黑。勺园对面的长椅,夜里十点静静地去坐一会儿,在被蚊子发现之前离开。每一棵树的形状都恰到好处,草茵在脚下铺开,我感觉自己已经融入其中,被接纳了。
近几年未名湖去的少了,多因为那里总是游人如织。未名湖最好的观赏时间是中宵,这时候湖心岛的树影朦胧难辨,湖岸隐在暗处,你便可以想象它是你的玉鉴琼田三万顷。水面光滑如镜,月中山色镜中看。
去年初夏,未名湖里来了两只黑天鹅。常用镜头记录校园的一位同学在摄影日志里记道:“是五月十日左右来的,只有一只,徘徊在未名湖东北区域,不知道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反正突然就出现了。刚开始大家都特别兴奋,天天有许多人围观。不久后又来了一只,它们一起徙居到翻尾石鱼附近的小岛上,并且很快融入了当地‘土著’——绿头鸭和鸳鸯的生活圈,开始吃游客喂食的馒头等食物,并啄食岸边的芦苇和其他野草来改善生活。”
草木里的地老天荒
路过春天会开满全校最美西府海棠的外国语学院门口,会想到吴兴华可是在这个地方写下“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你的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而钱锺书先生和朱光潜先生,他们又是不是在这里提出“从心所欲不逾矩”、“音美意美形美”的翻译标准的呢?
静园六院、图书馆南门外和松林附近有宗璞先生喜欢的紫藤,曾探进她窗里的丁香花枝,被她赞为“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年年春天香得汪洋恣意。朗润园前季羡林先生种下的季荷,依旧亭亭,季先生称赞“纵浪大化中,无悲无喜”的二月兰也都还在。去年十月末,勺园外的白玉兰就已准备好如鼓胀小灯泡似的花苞了,未名湖南畔的蜡梅还绿叶葱茏,这时,西门里两株几人合抱天庭饱满的老银杏已华灿得近乎奇迹,几乎占满整个天空,每次进门都不由得看呆了。园子里处处可见谦卑温和上了岁数的老侧柏,虽不高大,却坚定地守护在这里。
燕南园的房子,荒烟蔓草,缓踱的猫咪,脚步悠然而永恒。一入园,心底就起了地老天荒的念头。
夏时的黄昏,经常会下一场雷声滚滚的暴雨,天色暗得像世界末日,这时候,院子里几百年的老树翠色欲滴。暴雨匆匆,天空干净利落地迅速放晴,太阳带着无辜的表情出现,说:“刚刚打了个盹儿,发生什么事情了?”
雨季的大树浓荫下总会立着一丛丛玉簪,鲜碧剑叶,白玉花瓣,最可贵的是花气幽香细净,沁人心脾。一次路过时实在没忍住,折了一枝回去插在瓶里。没想到玉簪的生命力极强,在我的花瓶里足足生活了两周,不仅盛放如百合的簪子继续开着,已伸长了的玉簪后来还绽开它的花苞盛放。那些藏在绿萼中如珍珠般的小花苞竟然也在清水的供养下探出头来,伸开如玉的簪子,让一枝枝玉簪奇迹般地长了、又长了,花苞大了,开花了。汪曾祺曾说一朵荷花开花时仿佛在说“我开了”,而这些玉簪努力地生长、开花,仿佛在对让它们离开故土的我说:“我们原谅你。”
长长久久的北京
北京这地方,总有人说它这不好那不好,我听过的最让人发笑的理由,出自一位大概是南方来的朋友,说:“一个城市里怎么能没有江河呢,让人不能‘舒服’!”记得自己当时还弱弱地驳了一句:“有昆玉河呀……”对方更生气了:“那也能算!”北京这地方,待久了真是让人眷恋,让人生出长长久久的想法。
切一片西瓜四五两
真正的薄皮脆沙瓤
当四合院的茶房飘着茉莉花儿香
夏天的炎热全部被遗忘掉
酌一杯佳酿漂远方
胡同里酒香醉人肠
当老城角的夕阳回荡拨浪鼓儿响
北京的土著有一点点感伤
一片西瓜就能满足的北京人,吃到上好的沙瓤可是要高兴地唱上一两句的。而在燕园的环境里,也有一点这样的小满足、小迟钝,处处敦厚,不张扬。这里没有高楼,没有外表华丽的现代化建筑,可正像图书馆网页上说的那样——这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北大校园,每一天,各个角落里都有奇迹上演,人们奔跑着,汗水挥洒着,而燕园不动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