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中国故事,外籍友人听得懂上
2025/3/25 来源:不详文
人民政协报记者顾意亮
“协商民主”,译作ConsultativeDemocracy;
“提案办理”,译作HandlingofProposals;
“年度协商计划”,译作TheAnnualConsultationPlan;
……
这是一本名为《上海市政协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程序》的书籍,该书特殊之处在于,以英文为主。
为什么会有这本书?书中的答案是:“人民政协系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广大外籍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详细了解政协并以此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制度。”
更完整的答案要追溯到年。在当时的上海两会上出现了这么一幅场景——台下的一排排老外们翻阅着一本英文版《上海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金发碧眼的丹尼尔来中国10多年了,这是他第3次参加政协会议。“以前没有英文版报告,这次很好,对我们理解上海发展、政策很有用。”他还在工作报告上画出“推动放大世博后续效应”等语句。
“那一年,我们开创性地将常委会工作报告全文翻译成英文并印制成册,提供给所有与会外籍人士,使其与会期间能够克服语言障碍,全面、直观、及时了解市政协年度履职情况。”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记忆犹新地说。
向外籍人士介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什么、做什么的故事由此开始。
走进政协上海市政协最显著的工作特色之一是开放。
“请进来”——邀请各国驻沪领馆官员、友城驻沪代表、白玉兰奖获得者代表等外籍人士代表出席每年上海市政协全会开闭幕会议;每年举办“上海市政协情况通报会”,突出介绍市政协履职重点项目,聚焦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增进外籍人士对人民政协的了解。
“走出去”——市政协组织各类友好访问团赴境外访问,与各国友好机构开展广泛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其中的“跨文化对话”颇具特色,市政协委员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市政厅与奥地利著名戏剧导演进行“中国京剧与莫扎特歌剧”文化跨界对话;在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以“城市、文化与生活”为主题进行系列演讲,介绍上海城市和谐发展理念,讲述上海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一请一走”之间,上海政协人萌发了在以上海市民为主要对象的市政协公众日活动基础上,探索设立“市政协公众日——外籍人士专场”的全新想法。
自年起,每年邀请一定规模的国内外高校外籍师生和专家走进市政协。听取政协知识介绍、参观履职场所,与委员互动交流,增进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了解。3年后,上海政协人再次创新已有的活动模式,为来沪访问的西班牙纳瓦拉大学师生举办专场通报会。
这又引出一段“三进政协”的佳话。年5月23日,来自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70名师生来到了上海市政协机关大院。带队老师哈维亚·塞维亚教授说:“年5月,我有幸第一次来到上海市政协,返校后,我们向学校师生介绍了活动情况,50多名主要研修国际关系的大学生表达了访问上海市政协的强烈愿望,于是有了去年的活动。今年,我又一次带队走进上海市政协,就像来到老朋友家里一样!”
老朋友带来了新朋友,新朋友带来了新问题——“我想知道,政协的‘新成员’如何写政协提案?还有,政协是怎样为城市发展助力的?”“老百姓是如何参与到政协里的?”针对西班牙学生们的疑问,凤懋伦委员解了惑:政协委员是由各个界别推荐出来的,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代表,围绕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