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奖得主谢隽让人生像热流一样奔腾C
2022/9/17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热流》纪录片海报
记者
徐玉婷
编辑
梅雨潇
全文共个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一定要好好珍惜为人的一世,肯定要让它过的有意义起来的。”这是谢隽的人生态度,就像《热流》纪录片的结尾中,漂流队队员李大放谈起长漂这件事时说,“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唯一一件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年8月7日,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上,一部名为《热流》的纪录片获得最佳纪录片奖——这是白玉兰奖历史上第一部获得最佳单集纪录片奖项的中国作品。
颁奖典礼前三个小时,一个名叫谢隽的导演还在忙着拍摄另一部纪录片。颁奖典礼上,直到主持人念出《热流》片名,他才意识到自己执导的片子获奖了。
白玉兰颁奖典礼结束几天后,办公室发生了一段对话。
“谢导,你是北影,还是北广毕业的?”
“都不是,我是师大毕业的。”
“哦,北师大?”
“不是,江西师范大学。”
两个月后,这座“白玉兰奖”奖杯被谢隽带到了南昌,送给了母校,作为八十周年校庆的贺礼。“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也能做到,甚至可能比别人做得更好。”谢隽对场下近百名学弟学妹演讲时说。
他穿着拍摄《热流》时的那件蓝色户外防风外套,黑色运动长裤,留着络腮胡,在簇拥的人群中并不显眼,直到他走上台前,拿起麦克风,摄像机将镜头对准,大家才反应过来,他就是今天的主角。
▲年10月28日晚,谢隽捐赠“白玉兰奖”奖杯现场摄
戴微星
《热流》
谢隽获奖的纪录片《热流》,记录的是34年后长江漂流队成员回忆年长漂的故事。
年,中国体坛发生了两件举世瞩目的事情。一个是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另一个则是掩埋在历史尘埃里的长江漂流。
“长漂”的导火索是美国人肯·沃伦,他声称将第一个征服长江,这让当时的中国人无法接受。“首漂长江的应该是中国人,为什么是美国人?”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摄影员尧茂书决心抢在前面完成首漂。没有任何经验与专业设备的他,不幸在金沙江的通迦峡遇难。
《四川日报》报道了这一个事件,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年4月,政府牵头组织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中科队),河南洛阳8名青年自发组织了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洛阳队)。两支队伍都抢在肯·沃伦来华前一个月在长江源头下了水。结果是人类首次全程漂完余公里的长江,代价为共十人牺牲。
长漂结束后,全国各地掀起漂流热潮,但这类自发组织的、个人的漂流活动,“给有关地区增加了负担,也不利于江河源头及沿线许多资料的保密。”年7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江河漂流活动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各新闻单位对未经批准的漂流探险活动,不得公开宣传报道。“长漂”便也永远地留在了那一代人的记忆里。
“长漂”是一段复杂的故事。30年间的很多媒体,都将“长漂”的故事重点放在队员内部矛盾上,或者呈现他们当时的盲目。在“豆瓣”一篇有关长漂文章的评论区里,一位网友为此评论道:“时代和价值观千变万化,我们需要给身在其中的勇者们一点尊重。”
谢隽与这位网友持同样的观点。“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历史是错误和片面的,历史一定是过去那一刻的历史。在年中国刚刚开放的背景之下,他们想为祖国做事情的那股热血,绝对是值得歌颂的。”33年后,谢隽联系到当年的漂流队队员,用纪录片的方式再现当年下水时他们的爱国初心。
白玉兰奖评委评语称:“《热流》诗意地抓住了它所要表达的本质。爱国主义的热情和中国年轻冒险家们的牺牲,驯服了这条冰冷奔腾的河流。这部纪录片以国际的视角捕捉了发生在举国激情的历史时刻中的一次鲜为人知的探险。”
▲谢隽与“长漂”队员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拍的是人,不是这个项目”
年,谢隽第一次进行真正意义的拍摄。巧的是,这部片子也与长江有关。
那年,长江流域爆发特大洪水。谢隽大四实习所在的单位与江西省水利厅合作,需要拍摄一部反映洪水过后长江大堤整治的汇报片,直接呈报国务院。
右手索尼Beta摄像机,左手三脚架,背包里一盏新闻灯、四个电池、两本磁带,谢隽孤身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拍摄。或许与他作为短跑体育生的经历有关,拍摄中他体现出了一名短跑选手特有的直觉与敏锐。
一位副总理将到长江大堤检查防汛工作。整治中的长江大堤有一块施工进度牌。直觉告诉他,副总理定会到施工进度牌前。他急忙赶到,摆好机位,一抬头,那位副总理就在自己身前一米外,左右只有他这一台摄像机。副总理指着他的镜头说,“我下面要跟记者朋友说一段话。”
谢隽赶紧看向摄像机,心里想着,千万别忘记开机。一时间,谢隽身后的记者“轰”地全涌上来。两年后,他走上了拍摄这条道路,成为了一名体育纪录片编导。
谢隽现供职于央视体育频道《体育人间》栏目。作为一档人文情怀的体育栏目,既描绘明星成功之路,亦用平实的目光审视普通人普通事。相比拍摄体育明星,谢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