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余秀华的诗歌一个人在漳河新区大道上

2025/7/14 来源:不详

  一些诗友以为现代诗根本就没有什么韵律,甚至认为缺乏诗歌的韵味和跳跃感。能谈到韵律、韵味、跳跃感,说明诗友们对诗歌特点还是比较了解的,但这更多是对我们古典诗歌的熟悉,毕竟从小学开始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就有了对古诗的学习。

  同样是汉语,现代诗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就在努力摆胀格律的束缚,更是欲脱立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环境,从而以白话语言为土壤,竭力生存下来。否则,为什么它又叫自由体诗呢?可以说一代有一代文体吧。现代诗就是能适应现代语言环境的一类诗歌文体。它诞生的最初基本还保留着每行或隔行押韵的特点,尽管吸收了欧美语言诗歌的特征。但经过许多前辈诗人的努力创作,我们的现代新诗也可以不押韵,它有自己内在的节奏感和意象间的跳跃性,通过不同意象间的某种联系表达诗人对爱憎与美丑、善恶的情理感悟。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当代诗人余秀华的一篇近作。

 《一个人在漳河新区大道上久坐》

正午的阳光沉重。对面的土丘上坟冢高大

红玉兰白玉兰都举起硕大的高脚杯

无酒空醉

他们都下班了,大楼里没有一个人

我坐在花圃上,暗红的石砌很凉

一个工人在另一个花圃上用手机听情歌

我给玉洁发短信:

人生如梦。一时繁花似锦

一时落花满冢

他没有回我。此刻适合巨大的哀伤

或者幸福

但是我什么也没有

我什么也不想要。而那么多的事物

已经站满了陌生的一路

摇晃的公交车一个中午都没有来

  看到题目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在都市的大道边发呆的情景,可谁能想到她竟然如此的感慨良呢?作为一名诗人,每每遇到生活中的一处风景时她总有不经意的思索:或联想人生,或顿悟势理,或吊古伤今……由题可见余秀华的这首诗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

  诗人来到漳河新区的大道上干什么呢?漳河新区位于荆门市的西边,那里有水库,有湿地,有风景区,是荆门一片环境比较优美的开发片区。这片土地已经融入了现代都市的一个主要元素——城市的大道。这大道和她生长的那个叫横店的村子的路大不相同。

  从乡间小路到市郊大道,从乡村里生长到城市里谋生,一路走来,该花费多少热血的拼搏争取,要破除多少重困感如蝴蝶破茧的过程……而此刻,诗人在这大道上一个独坐,思絮如花,纷纷坠在阳光里。也正像诗人在《迎着北风一直走》里所写的:“离开村庄,我觉得还能走很远/没有低悬的云朵挡住我的去路/也没有另外的村庄指引我的方向”。眼下她就坐在两边有序地长满花树的大道旁。由此,诗人在第一节里写道:“正午的阳光沉重。对面的土丘坟冢高大”。

  中午的阳光强烈得让人有一种刺痛感,恰如人在中年,往往不得不对人生的后半场作各种思考与打算,时时有一种压抑感,沉重感。大道对面的土丘预示着正在向都市蜕变的乡土,而且这土丘上还有坟冢,那正是一个人的最终归宿。不论那人如何的闻名或者无名,但生命的历程终究是能令人陶醉或生悲的过程,无论这个人的生命里有多少喜或忧,富或贫,尊或卑。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所写的诗意:“红玉兰,白玉兰都举起硕大的高脚杯/无酒空醉”。显然,这行诗对眼前景物所作的形象比喻和拟人化的联想颇能打动我们的心,以至于想到我们在生活中哪怕怀揣某一种欢喜便能自我陶醉于其中的时刻。这三行诗显得韵味十足。

  诗的第2节把人从沉重的思绪中拉回到眼前。诗人来这里可能是找人办事的,可惜到这里时路边大楼中的人已经下班,空无一人。正是在这寂寥的氛围中,令她坐在楼前路边花圃的石砌上等待时感受到那石彻的冰凉。假如有人陪伴她就不会令她先入为主地感到那股凉意。诗人在这一节里意在塑造孤独寂寞的气氛,从而引出她久坐四顾时的各种心絮。

  诗的第3节以一个下班工人在路边用手机听情歌的业余生活入诗,通过和自己一个人同样在用手机向友人发短信的事作对比,表达出人们的差异:不同人生却有着共同的孤寂世界,皆有对友情、爱情的向往。诗人把对世事纷纭变化的感慨发给友人:“人生如梦。一时繁花似锦/一时落花满冢”。这两行陡然把整首诗的意境拔高,令诗友们感叹不已。尽管古人已经有很多描写“人生如梦”的诗词,但是作为新诗,余秀华在这四字后又加上了“繁花似锦”和“落花满冢”,以喜与悲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作对比,即令整首诗显得韵味绵厚,跌宕起伏。

  前两节中的“工人”(他们)、“繁花”(白玉兰和红玉兰)、坟冢等意象在第三节里重复出现,使诗意宛如体内脉络一般流淌自如,从而形成诗意的内在节奏感,跳跃而不飘忽,深沉亦无凝滞。

  第4节沿着与友人发短信交流这一事,写友人未响应时人的内心感受:“此刻适合巨大的哀伤/或是幸福”。很多时候我们给朋友发短信,都是期盼着秒回。没有回陪的时刻里,有时候会感到心情会跌入深渊一般失落。而一旦有回信,便会感觉到跌落的心如被一双手接着一样温暖。这是友情相濡以沫的效应。

  现代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两个手机屏幕的距离。信息秒回时就如人在咫尺,对人来说就是巨大的幸福,反之则是巨大的哀伤。但这还只是生活中的一瞬间。诗人本来并无这两种感触,她也不想追求这些。尽管她已经甩去了许多许多的累赘,一身轻松地想要漫步于自己的人生大道上,可一抬眼,又有太多太多的身外之物、与己无关的事物,充塞了余生的路上。

这些牵牵绊绊,往往令人举步不前。并且,诗人长途跋涉,欲乘坐时光快车走过这段艰难的路,却发现那车让自己等了许久都没到来。这就是诗人在第5、第6节中离用双关和暗示手法完美地诠释出的一种人生无奈:不该来的全来了,该来的至今还没出现。

  纵观余秀华这首诗,造语遣词既有惊艳处,亦有平实处。全篇看起来似乎挥洒随意,实则是诗人经过了一番精心巧妙的布局,使整首诗结体环扣紧凑,令意境悲凉通透。她从一开头前两节即点明心思的沉重,中间二节透露着对人生如梦而又无常的感慨,后两节到结尾又令人暗坠入对沉重生活的思考中。这在艺术上起到了一咏三叹的张力效果,令人越读越有诗味。并且诗人在这首诗里采用了换韵押韵的形式,使全诗朗读起来比较有节奏感,让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佳作。

  喜欢余秀华的这首诗吗?欢迎诗友们交流讨论。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0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