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花卉红白相间,交相辉映,是庭院种植的
2025/6/22 来源:不详玉兰别名:应春花,白玉兰、望春花。日5园山又常科属:木兰科
(一)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冠圆整叶片大,倒卵形,先端短而突尖,基部楔形,表面有光泽,背面叶脉及中肋被柔毛,叶全缘,有柄3花叶前开放,白色,生于枝条顶端,具清香,花径12—15厘米,花萼白色呈花瓣状,连同花瓣共9枚;果圆筒形,长8—12厘米,褐色,成熟后露出红色种子。
(二)生态习性:原产我国,较耐寒,在中南地区生长良好,宜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低湿之地则易烂根。
(三)观赏配置:白玉兰为著名的早春花木,唐代以来,就被引入园林栽培。大型者亭亭玉立,笼盖一庭,宛若琼岛,花先叶开放,白色微碧,香气似兰,故名玉兰。每枝一花,皆生梢端,千枝万蕊,莹洁清丽,盛花时如雪山琼岛,堪称一绝,是高级游览地区不可少的重要花木。
在园林和庭院中,可将大树孤植于草坪之中,对植于建筑物入口两侧,列植于建筑物南向窗前或道路两侧。若以常绿树作为背景则花色更为洁白醒目,若大片栽植,可造成“玉兰院”、“玉兰园”等壮观景致。亦可将其配以紫玉兰数株,则花时,红白相间,交相辉映。
(四)栽培管理:白玉兰根部肉质,最忌渍水,喜好阳光,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肥沃又稍湿润的向阳之地,如土层浅薄,夏季干旱龟裂之处,则生长不良,甚或夏季落叶枯梢。,栽植时期,以秋冬落叶后或早春发芽前为宜,栽时无论苗木大小,均宜带土球,从而可以减少枝条的修剪量,以期确保成活。栽植方法与广玉兰相同。
白玉兰分枝匀称,一般树冠任其自然发展成圆锥形或圆头形,不宜随意剪枝,尤以主干下部之枝,初期保留可提供根枝生长所需大量有机物质,又能保护主干免受日灼。如为不定芽萌发所成长的徒长枝,则宜及早抹除,尤以实生苗,根颈部位极易萌生优势新枝,更需注意随时抹除,否则与主干并生,喧宾夺主,扰乱树形。
玉兰喜肥,每年冬季10—11月,可将根株附近掘穴,深及20厘米,埋入堆肥,腐熟枯饼、厩肥、骨粉之类以作基肥,花后萌芽抽枝期间,可施用速效性氮肥2一3次,早季实行根际覆盖并注意灌水,则生长繁茂,翌春开花特多
玉兰虫害有袋蛾、刺蛾之类食害叶片。另有木蠢蛾蛀食主枝梢部,此虫5月成虫发生,产卵枝上,幼虫孵化后蛀入木质部,先沿皮下木质绕蛀一圈,不损皮层,故枝梢暂不枯萎,然后沿心髓向上蛀食,到秋旱未临,水份不能输上,则枝条渐枯,秋风摇枝折断。此虫于枯枝内越冬,来春羽化而出,产卵繁殖。宜于56月间喷施倍晶体敌百虫以杀幼虫,凡被害枯枝一律剪除焚毁,不留后患。
(五)繁殖技术玉兰繁殖可用播种、嫁接、压条等法;播种苗78年后即可成树开花。播种:玉兰种子9月中、下旬成熟,可将果采回摊放阴处,使果壳自然开裂,取出种子,以苏打或草木灰水浸泡2小时,然后搓去脂性附着物,以清水洗净后即可播于苗床,翌春出苗后搭棚护荫,苗高可达50厘米。
如圃地鼠害严重,则宜将种子洗净后随即以干河沙混拌,用布袋或木箱贮存,翌春3月再播。玉兰种子含多量油脂,采收、处理与贮存期间,切不可曝晒,否则会失去发芽力。
嫁接:嫁接繁殖可早期开花,通常采用切接或芽接。切接于紫玉兰砧木上,以塑料薄膜露芽封头包扎,颇易成活。芽接则在9-10月行之。春季切接或先年芽接之苗,需及时抹除砧芽,接穗发枝后可设竹杆扶持,使之直立生长,尤以此苗叶片较大,若遇大风,易使接口撕裂,因此扶芽缚枝,不可忽视。对时由物品扦插法因生根不易,成活率低,用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