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三奖觉醒年代提高审美难出坑,网

2023/3/27 来源:不详

文/怡姐

大家好,我是为大家分享影剧故事的怡姐。

今天开始,怡姐将为大家推出一个故事游学的栏目,陪伴大家一起从影视的角度延伸开来,游学分享,谈天说地。

第一集就从从年初到现在热度不减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开始吧。

《觉醒年代》余韵悠长,却并不完美。

在豆瓣,B站,知乎等网站,这部剧热度居高不下。

有人说如果看了《觉醒年代》,高考作文稳了。

白玉兰奖颁奖典礼,《觉醒年代》拿下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

热度不退,口碑不减,从年头寒冬到6月盛夏,持续“高热”中。

就算是不那么喜欢的人,也从历史考据去探究其中细节,算是很看重了。

这部剧究竟哪里好?可以引发口碑和流量双爆。

就让怡姐来和您聊聊吧。

1人物太完美,反而显得不完美

陈独秀,出生安徽安庆,自幼丧父,但受到祖父的严厉教育。

也许和经历有关,他的才华横溢又倔强孤傲,对家庭比较淡漠。

电视剧中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从形象上看并不孤傲,甚至很有亲和力。剧中还有很多陈独秀和家人的温情画面,让我们深有感触。

资料记载中的陈独秀似乎和儿子没有很温情,甚至和妻子也不是一直都琴瑟和谐。

再一个剧中几乎人人都爱陈独秀,历史中则未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他和守旧派的斗争很激烈。就算面对同样立场的人,因为性格孤傲有点暴躁,也受到对方的一些质疑。

剧中人物似乎过于讨喜,和陈独秀的孤傲性格不完全匹配。

再看剧中张桐扮演的李大钊,谁不喜欢守常先生?

他一心为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和陈独秀有南陈北李之称的人物,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重情义,在工作和生活中,侠肝义胆对待学生和工人,善待自己旧式婚姻的妻子。

可正是他太过光明,几乎没有缺点,显得有些符号化。出场时常常慷慨激昂,过于完美。

甚至比家长制的陈独秀更显得高大全。

再看剧中的鲁迅,出场几次都带着背景音。

街口看客们等着要人血馒头,他独自坐一旁研究碑帖。

疯了的亲戚闯进来,他在激愤之后写下具有传奇色彩的狂人日记。

场面精彩,背景音雄壮,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忧思和愤怒。

只是这似乎太艺术效果,不是自然地流露。

鲁迅除了典型作品和台词,是否还有更多的生活?

再看看剧中的蔡元培校长。

蔡元培三顾茅庐邀请陈独秀做文科学长。甚至在门口守候,更答应陈独秀新青年杂志搬到北大去办。

从此新青年和北大在历史的舞台上,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蔡元培真像剧中那样谦和敦厚,兼容并蓄,是完美君子形象么

只见他动辄一个鞠躬,说话娓娓道来,守卫国家主权丝毫不含糊。鼎力支持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他可以推举陈独秀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又能兼容辜鸿铭这样的守旧派。

面对不同势力的重压,他没有一丝犹豫么?

这样看来,这部剧中人物的不完美,恰恰是他们都显得太过完美了。

2为什么人物那么完美还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既然人物太过完美,应该不接地气才是,怎么会让我们感同身受?

因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有烟火气。

仅仅这一点,就比很多刻板讲述教科书的内容,多了很多人情味儿。

陈独秀的剧情中,他和两个儿子的戏最吸引人。

父子相见,竟然是一只青蛙和黄牛蹄引发的故事。

陈独秀刚从日本回来,和汪孟邹等好友相聚。儿子竟然端来一只蛤蟆放在菜盘端给父亲。理由是父亲不顾家人安危,一心闹革命。

后来再见也是几次争吵,陈独秀试图说服儿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弃无政府主义。言辞中流露出封建家长作风,对儿子说你必须要有这个兴趣。

儿子陈延年满脸嫌弃,怎么自己的兴趣还要必须?

这些剧情是陈独秀和儿子相处的细节,让我们有很多亲切感。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父亲明明疼儿子,却不善表达,只默默关心。儿子明明崇拜父亲,却嫌弃他不够细心,家长作风。

陈独秀父子很亲切,好像我们身边认识的人。

李大钊的剧情中,他和妻子的戏最动人。

妻子大他好几岁,叫他小名憨坨。他叫妻子,姐。

一个目不识丁,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两人却在生活中相互守护扶持。

丈夫不嫌弃妻子不识字,妻子不阻拦丈夫行侠仗义影响家里的生活。

精彩的两场戏,一场李大钊回国见到妻子,两人愣住眼睛发光。另一场,妻子来北大看李大钊,李大钊知道未来艰险,说出对不起妻子。妻子却笑着说等着他教他识字。

这是中国人婚姻中的彼此信任,相濡以沫,充满人情味。

再有就是蔡元培先生三顾茅庐邀请陈独秀,放低姿态,却又乐呵呵地说,我这是第二次喽,希望他能好好考虑。

不卑不亢,谦谦君子。

温厚如他,面对英国公使的挑衅,毅然决然反抗。遇见学生被抓,宁可引咎辞职也要放了学生。

堪称血性。

这是中国人的血性。

鲁迅先生的烟火气,在他日常傲娇,书写狂人日记的傲骨犀利。

剧中似乎挺爱吃,在大家都裹挟在悲情中时,鲁迅忽然说,什么时候吃饭啊。日常也是茴香豆小吃不断,这里的鲁迅很有生活气息。

史料中,鲁迅也是爱吃零食的。

守旧派的辜鸿铭,虽然不支持新文化运动。却坚守中国人的精神。更愿意和不同意见的陈独秀一起去和英国公使谈判,只因他爱国。

这个爱国的辜鸿铭还很推崇蔡元培,像个小迷弟,只要是蔡公提出的他不会拒绝。剧中虽时常摆架子傲娇,遇见大事却不含糊。

这样的辜鸿铭很有趣,有风骨。

真实的人需要有人情味的生活细节才能让我们走近。

这也是网友们大爱这部剧的重要原因。

3从电影台词,文学艺术到历史教育,网友“醒学”开启

这部剧的精彩之处,有人物故事,更有台词画面还有音乐。

在豆瓣,网友们截取了其中的很多台词。

“民众觉醒了,中国才有希望”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无论我们当什么,我们要当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因为你拥抱了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了你”

不仅有很多来自当年文章中的慷慨台词,还有剧中原创的有趣台词。

陈独秀送包子给儿子,“陈独秀先生带来的,高君曼女士蒸的。”“恩师莫急,恩师莫急啊。”陈延年对父亲有点嫌弃“怎么兴趣还必须啊”李大钊为了哄女儿不去吃肉“来,我们来讲讲吃肉的坏处。”陈独秀对胡适心痛的说,“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

台词精彩,画面和音乐也很过瘾。

印象最深的画面,有毛润之第一次出场,在长街上奔跑,一路上看见百姓艰难度日,民不聊生,看见军阀呼啸而过。还有有着象征意义的金鱼鱼缸。

网友们说,他来了,他来了,千古伟人,吹爆这段意像!

还有鲁迅写狂人日记时,趴在地上写,双眼几乎要喷出火来,那是忧愤的眼神。写完以后,他躺在一堆稿纸上。

画面特别美好。

搞创作的人一定有体会,创作完成有一种放松和喜悦感。

这部剧的开场,老城的骆驼脚印,放生的青蛙和鸽子。还有门口盯梢的狗儿等。都有寓意。

最让人难忘的大概是被导演团队誉为列宾油画一般的画面。

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离开北京,在天津附近,眼看着满目疮痍,乌云弥漫。逃难老人一句老百姓苦,习惯了。陈嚎啕大哭,李眼含热泪。

那场景充满着悲壮激愤。

这些画面不约而同都有匹配度极高的音乐,或紧张或沧桑,或大气磅礴,或丝丝入扣。

时而阵阵战鼓敲,有时叮当驼铃漫步,极具感染力。

网友们,有人说,教科书上的人活过来了,终于了解那个年代的历史。

有人说,终于理解笔可以做枪的含义。明白鲁迅当年为何弃医从文,用笔做手术刀。

有人说,从这里看到北大一众教育家的铮铮铁骨。

有人说,从剧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父子亲情,还有琴瑟和谐的婚姻,亲子教育。

有人说,从这部剧看到中国新闻人的铁肩道义,陈独秀李大钊还有更多共产党人,几乎都办过报刊启发民智。尤其是影响一代人的《新青年》杂志。

我们因此对中国近代史,近现代文学史,教育史,甚至中国新闻史产生了兴趣。年轻人也许会因此改变选择。

中国为什么会发起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

中国外交使团为何拒签巴黎和约?

当时的一本新青年杂志真的有那么多人读么,为什么它可以在短短几年中唤醒那么多人?

为什么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影响那么大,甚至可以影响到全国人民的思想?

让我们背诵的考题,因为这部剧,唤醒记忆和思考。

我们似乎都来到那个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热血年代。

4最让我们深思的还是觉醒两个字

觉醒年代最打动我们的就是这两个字,“觉醒”。

年前,60后的蔡元培革新教育,70后的陈独秀启蒙思想,80后的李大钊投身革命,80后的鲁迅文学改革,90后的陈延年为革命牺牲。

今天的我们,年后的70后,80后,90后,00后,如果在那个时代能做到么?

剧中长街上,鲁迅身边就是吃人血馒头的中国人。

陈独秀和李大钊离开北京时,遇见了苦苦挣扎的老人

“老百姓吃苦,习惯了”。

这样环境下他们尊师重道,家国情怀,最想做的是报效国家,让更多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

今天的我们,就算生活不尽如人意,也可以读书工作,休闲过自己向往的生活。

今天我们可以随时从手机,电脑,书店图书馆收获很多知识,还可以到当年发生过历史的故居,红色景点参观。

我们距离尊师重道和家国情怀重新走近了,内心的一些情感似乎在苏醒。

不能说一部电视剧就让我们彻底觉醒,就算它是一部经典剧目。

但它也许唤醒了我们内心原本就有的,自己都已忘记的家国情怀记忆,中国人的血性,还有深沉的文化思考。

写在后面中国文化的自信

在觉醒年代中,我们看到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时时刻刻都在鞠躬行礼,却不显得刻意和突兀,为何?

就像辜鸿铭说的,中国人的礼仪是带着芬芳的花多是从心里出发的。

怪不得我们看他们的鞠躬,那么自然又充满内心的谦恭温良。

年前辜鸿铭说,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心灵的生活,可以影响世界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自信。

年后,我们拥有这份中国文化的自信么?

当我们在全民抗疫,当我们面临现实环境的危机,是否还涌动着爱国情怀和那份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

是的,我们内敛,也希望理智爱国。

就算心中有家庭家乡祖国的眷恋,对心灵生活的向往。也不会更多的表达。

更何况在和平年代,家国情怀藏在日常的琐碎中,比如网络上看见的新闻引发的思考,日常的努力工作,还有不断学习的较真,创业者的精神等等。

如果心中的家国情怀,尊师重道暂时沉睡了,那就唤醒他们吧,毕竟我们还是向往中国人的那股劲儿。

是时候展现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唤醒中国人的心灵生活了。

话题:

你在看觉醒年代时,除了热血,还有什么引发思考的呢?

怡姐话电影,那人那城,故事游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